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总结推荐
相关文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因此化学实验探题是中考中不可或缺的题型,分值大、占比高、灵活性强、难度大,是学生丢分较严重的题型,那么对应的策略你想了解吗?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总结推荐 1
误区1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析]物质并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除分子外,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原子、离子等。
误区2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又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出来的。例如,单个的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但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此,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误区3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分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无中子。
误区4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分析]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有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碳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6,而钠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1,但中子数却是12。
误区5原子比分子小
[分析]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比原子大,如氧分子一定比氧原子大;但如果分子与其他原子相比,则分子有可能比原子小,如氧分子就比汞原子小。
误区6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分与不分,是以化学变化为前提条件的。如果离开这一前提条件,则分子、原子都是可以分割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又可以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
误区7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分析]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如果某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应由原子保持。因此,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用来区别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总结推荐 2
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总结推荐 3
一、物质成份的探究
例1、(黄冈)室验室开放日,我与小娜、小佳、小华、小丽等同学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摆放着四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两瓶固体和两瓶液体,我们决定对“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进行一些探究。
(1)小娜同学从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进行混合,立即
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对气体是何物质,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小佳同学的
猜想可能是① ;② ;...。
(2)我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佳同学猜想①是正确的,实验设计如下:
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总结推荐 4
一、题型特点
1、命题的形式较简单,考了这么多年题型也较成熟。主要以填空题和实验报告的形式出现;2、知识面广,从所考查的知识点来看覆盖面广,可以考查初中化学所有的知识;3、题形新颖,因为命题的素材广泛,可以来自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科技前沿、环保等领域;4、灵活多变,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考查,体现灵活多变。
二、实验探究题的类型
1、提出问题类探究类:通过呈现社会、生活、生产、自然和科学研究等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通过一系例的探究。
2、猜想与假设类探究:提出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层面上来假设或猜想,用实验方法来加以验证。
3、设计方案类探究:根据猜想和假设来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类探究:主要是根据所需的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探究,填写实验的步骤。
5、收集证据类:要求填写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绘制图表。
6、解释与归纳类:试题在试题的情境中呈现出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要求针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7、反思与评价类:对试题情境中所呈现的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论等做出评价,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8、表达与交流类:要求以书面方式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比较明确地表述。
当然除了这些类别以外,还有些综合性的题目类型。
二、解题方法
1、熟知初中化学实验规则,平时的复习中注得实验操作要点,常见气体的制方法。
2、审题:通读全题,心中对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数,再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样可以做到心里有数,明确题意,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3、注重课本中的典型实验,考试命题规则是基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千变万化不离其宗。
4、细心分析,明确实验设计的意图,揣摩出题人的意图。
5、答题时注意细节,避免在小处出错,得不偿失。①涉及到化学方程式书写要考虑到气体符号、沉淀符号、反应条件、是否配平、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②注意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如检验CO2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不能说石灰水。③语言叙述时要作到简练明了,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实验探究题对初中生来说是较难的,把握好命题的特点和解题的方法,还要进行适当的强化训练,探索解题的思路,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总结推荐 5
(3)②中如果是氢气 填 a(如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填 b )
(4)猜想一: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猜想二:金属氧化物与酸溶液反应;
猜想三:碱与酸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猜想四:氧化物(如CaO)与水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五:可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例2、(眉山)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完全分解后的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1)小李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做出以下猜想:①可能是碳,②可能是氧化铜,③可能是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他做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
(2)小王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认为猜想③可以排除,理由是 ;
(3)为验证①、②猜想,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向盛有少量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振荡,待完全反应后静置观察现象。若猜想①正确,现象应该是
若猜想②正确,现象应该是 。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碳都有可能,且都是黑色的,但氧化铜和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即猜想③可以排除。对猜想①、②的可根据氧化铜和碳与稀硫酸作用的不同现象加以验证。
答案(略)
二、物质变化条件的探究
例3、(宜昌)小林同学发现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化学学习知道该物质为铜锈,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提出问题]铜是在什么条件下锈蚀的?小林对此进行了探究。
[猜想]根据铜锈的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水、 、 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与实验]借鉴“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小林设计了“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如下图所示:(1)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 试管中的光亮铜片最先生锈(填字母编号)。
(2)从优化实验的角度考虑,A实验是多余的,他只考虑了水这个单一条件。C试管中除光亮铜片、蒸馏水外,还有的另外一种物质为
(3)D试管中除光亮铜片外,还有的另外两种物质,为 ;从D试管的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 。
[评价与改进]我认为小林设计的“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不够完善,要得出正确结论,还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可图示) 。
[反思与小结]通过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我获得的启示是:
分析:金属在空气中锈蚀都跟氧气有关,而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可以分析,铜在空气中锈蚀还可能跟含碳的气体,即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有关,借鉴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方式来分析回答、评价小林同学的实验方案。
答案:O2、CO2(或名称,下同)⑴ B⑵ CO2(或O2) ⑶ CO2和O2
水是铜生锈的必要条件之一(或缺少水这个条件,铜不能生锈。)
取一支试管,放入一块光亮铜片,加入少量蒸水浸没部分铜片,充入O2(或CO2)后,塞紧橡皮塞,放置对比观察。
例4、(威海)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总结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