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三应三忌整理模板
相关文章
我们总会经历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当儿女,都是没有经验,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而中国家庭中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了解这六大原则,才能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三应三忌整理模板 1
还记得去年朋友圈的刷屏故事“番茄炒蛋”吗?
一个初到美国的留学生,想要做番茄炒蛋招待自己的同学。
然而他既不知道怎么打鸡蛋,也不会切番茄,更不知道炒菜是先放鸡蛋还是番茄。
于是他发语音向国内的妈妈求助,妈妈赶忙发了语音指导,但是男生还是不明白。
没有办法,妈妈只好自己亲身示范一次,录成视频发给了儿子。
在母亲详细的指导下,男生终于完成了那道最普通最基本的中国传统美食,并且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
直到视频最后,男生才意识到妈妈是凌晨4点钟起床给他示范了如何做番茄炒蛋。
很多人被视频感动,称赞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但更多人看到的是男生的不独立,都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年龄了,遇到这么点小事,首先想到的竟然“找妈妈”,妥妥的妈宝。
现在上小学的小朋友都知道,有啥不懂可以问百度,在国外可以问google,怎么就非得弄到大半夜让妈妈起床亲自示范了。
有人心疼视频中的妈妈,不可否认她的一片爱子之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造成如今局面的也是他们。
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没有教会孩子独立,等到孩子走远了,就不得不吃“不独立”的苦。
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彭凯平说:
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但父母往往爱子心切,常常说:“你只管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担心。”
于是事事替孩子做,事事替孩子着想,这并不能说错,但父母能养孩子一辈子吗?
如果不能,不如放手,教会孩子独立,让他有能力、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这样即使有天失去了父母这样强有力的后盾,孩子也可以沿着原本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行。
家庭教育的三应三忌整理模板 2
端午回程遇到一个老乡,聊了几句,知道他刚刚结束高考。
问他,感觉考得怎么样?他说,比去年好太多了。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他结束了高考,但分数只够去个职业技术学院,父母说让他去复读,他不肯。
反而跟着一帮同学去打工,本来心里也没多大期望,只想着能在9月份开学前,挣个学费。
但没想到会那么少,他们每天辛苦做工,一个月才能挣1000元,虽然包食宿,但住宿环境很糟糕,总是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尿味。
没几天,一起来的同学有好几个就灰溜溜地跑回去了,他当时想着争一口气,觉得自己还能坚持。
一个月后,要发工资了,工厂却跟他们说,要压一个月再发,他瞬间崩溃了。
适时父母再次说起让他复读,他就回去了,可复读并不容易,但再苦也没有当时打工苦。
他说:“读书是苦,但是是有尊严的苦,打工的时候,常常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干活的机器。”
这一年,他每天早5点半就起床,晚上12点半睡,整整坚持了365天,做完的试卷有一米高。
年少轻狂,总觉得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慢慢走过那个年龄段才意识到,读书是世上最好走的路。
前几天看北大、清华的招生宣传片,内心触动很深。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告诉当年那个觉得读书苦的自己:再努力一把,考个更好的学校,这真的不一样。
孩子无知,但父母是过来人。
在孩子想偷懒的时候,逼他一把,在他想放弃的时候,鼓励他一下,总有一天,他会感谢今天为读书吃的苦。
家庭教育的三应三忌整理模板 3
进入小学,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孩子的受教育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在其一生的成长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老师和家长们给予指正。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心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在家里,孩子学习和作业的时间,我们就不会看电视、玩电脑。在其他的闲暇之余,也尽可能和孩子一起看些书,历史文学什么都有,慢慢地孩子对书产生了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孩子的知识。
其次,要引导孩子对学习有个正确的态度,不能因喜好而偏科。现在,他们就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课,不能因为孩子爱学语文就放松数学和英语,或是爱好数学、英语而放松语文。作为家长,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如果从小对学科有了好恶,那往后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单科成绩不好不说,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像赵艺樯,刚开始对学习英语很没兴趣,还说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外国话。针对她的这种情况,我从她想当科学家引导她:我们国家现在的科学家,你看有谁不懂外语呢?你现在不学好英语,以后怎么看外国的科研资料,怎么出国留学或者和国外的科学家交流?英语可是当今世界好多国家通用的语言。通过这样的对话,使她懂得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慢慢地她对英语也不再排斥,成绩也有所提高。
再有就是要善于正确引导孩子对待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老师的依恋很重,尤其是一入学就代课的老师。中途调换老师,有些孩子就不能马上适应。记得是数学老师的调换,当时好像很多孩子都出了“状况”。我当时对孩子说:新来的老师名叫张衡,那你知道我国东汉时期有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不等我说完,孩子就抢着说:那是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和我们新来的数学老师名字一摸一样。我接过孩子的话头对她说:那你们知道张衡老师有多大本事吗?你们只有好好听课,和老师相处的时间长了,才能知道呀,说不定张老师厉害的本事还多着呢。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孩子对老师没有了抵触情绪,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了。
最后,作为一名家长,要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多和他们沟通。对待处于贪玩时期的孩子,要有耐心,不能因为孩子没按要求完成作业或者其他事情,就对他发火,轻则骂重则打的办法无济于事,只有耐心地引导,说服,让他明白做错事的不利后果。当然,看到孩子的缺点我们提出了批评,那孩子的优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与表扬,这样才能使孩子不骄傲不气馁。
以上几点,是我粗浅的看法,望老师和家长们多提宝贵意见。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家庭教育的三应三忌整理模板 4
1、父母带给孩子情绪感染
随着网络化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懂得多也比较早熟,对父母关系最为敏感。一个孩子从小婴儿到咿呀学语,再到学龄前的情感发育期,跟父母的好情绪有着深深的关联。孩子社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相处没有惧怕,能正常的融入小朋友的氛围当中。而极个别的孩子就会惧怕不和群,觉得跟小朋友相处是个痛苦的折磨呢?不用解释大家就能明白,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
2、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
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同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有缺陷,会使其子女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同父母心理健康的子女相比,这些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性会显著升高。首先,父母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家庭的人际关系和气氛,心理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而心理不健康的父母则导致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其次,父母的心理特点和健康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心理特点和健康状况不良,则会有不良的期望和教养。
3、父母带给孩子家庭氛围
父母除了带给孩子好的情绪感染外,更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成天吵闹的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和打击。众所周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卑感和洞察力。父母关系的好坏,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揪扯多了,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感和消极心理,在他(她)们的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生活呢?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老是打架呢?“等到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对比时,孩子的心理就会有阴影,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正常。父母关系失和久了,有的孩子可能对父母的关系不为关注,但这样的孩子基本有我行我素的的表现和思想。而有些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抵触,心理和情绪就会出现波动而受影响。
4、父母的习惯会潜移默化
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也会潜移默化带给孩子。出口成脏的父母、说谎的父母等等,这些习惯最容易传染给孩子。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好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重形象。不吹毛求疵、不满口谎话,稳重自信的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人好父母,要的不是外表的漂亮,更不是家产万贯土豪模样,而是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信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榜。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好父母会为孩子着想,会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行为健康等等。
家庭教育的三应三忌整理模板 5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的、穿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小班大都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的三应三忌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