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三大真相合集推荐
相关文章
儿童进入学校时,他已经是一个半成品了,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基本都形成了。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的毛坯进行再加工。但是,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本身的价值,意识不到自己本身在孩子成长当中的意义。所以今天无忧考网就是要给大家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家庭教育的三大真相合集推荐 1
千百年的科学文化不但使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弥漫神州,一心期望后代“光宗耀祖”、“给大人争气”的传统观念亦是普遍存在。因此,芸芸众家长们在对孩子过分溺爱关怀的同时,又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许,一心望其成“龙”成“凤”。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大资本,在孩子的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长辈们的这种心态写满脸上,时时明白地表露在语言和行动上,很容易使孩子觉得是在为父母而学,不是为自己学,因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求胜心理也越来越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应该更努力、更自觉地学习了。而且越接近中考、高考,父母心情越急迫,对孩子的要求越高。这种极高期望的压力与早期过分的关爱保护形成强烈的矛盾反差,令已经“骄娇”二气十足的孩子很难承受。那从小就逐步定型的物质化、金钱化的亲子关系,又难以使孩子真正理解家人的亲情之爱,这样就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长辈的尊重与情感。家长越焦虑,孩子越反感,就越容易造成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致使亲子之间难以沟通,这又反过来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家庭教育的三大真相合集推荐 2
女儿坐在地上,把前后鞋襻一一打开,把脚放进去,再一一扣上。我们第一次来上语言课,这样做会耽误老师的时间,我告诉她不用全部打开,并伸手帮她,女儿拒绝。老师曼女士说,孩子脑子里有一整套程序,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吧。
事实上女儿并没有耽搁太多时间,甚至少于我去干预导致的延误。但是,按照我的成长经验,干预仍然是需要的,它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省时,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快地穿鞋,而是为了成人间的交往,对老师表示并不是我不在乎你的时间,不管教孩子,你看我在催着呢。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孩子挨打挨骂,也不是真的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要打骂给别人看。
作为一位儿童语言老师,曼女士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当我和女儿同时走进她的房间,她会先跟女儿握手,甚至蹲下来和她说话,然后再跟我打招呼。一般德国人的做法是,先跟大人握手或者拥抱,再跟孩子握手或者拥抱。一般中国人的做法是,只跟大人握手寒暄;等大人全部招呼完毕之后,没有时间就对孩子视而不见,有时间的话就把他们抱起来。
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可爱的成年人,产生想要亲近的欲望,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克制住自己,不会动辄就去把别人抱起来。我认为对孩子也应该如此,太随便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陌生的成年人之间,可以做到彬彬有礼。很多人认为,他们和孩子之间不必有这样的界限,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去拍肩、搂抱甚至捏脸。其实孩子见到陌生的成年人,就跟我们见到两米以上的篮球队员一样,是生怕被举起来戏玩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见到陌生的孩子应该表现平等和尊重。但是,在家庭内部或者师生之间,由于大人负有教导的责任,平等和尊重就经常靠边站了。出门之前,丈夫或者妻子花太长时间穿衣打扮,另一方可能会催促,告诉对方十分钟之内必须出发,但是不会跑过去摁住对方,三下五除二帮他/她穿好。孩子就不一样,眼看着儿童园就要关门了,大人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让孩子自己慢条斯理地穿鞋,于是粗暴地夺过来,迅速帮他们穿上,拉着手就往外跑。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事必躬亲,无论吃饭喝水,还是穿衣穿鞋,都拒绝大人的帮助。其代价就是,吃饭时,汤汤水水弄得满身都是;出门之前,要花很多时间等她收拾停当。有一次,妈妈实在等不及了,抱着她就往楼下跑。到了门外放下来,她横竖不干,坚决地回到楼上,自己从头走一遍。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赶时间,因此以"等不及了"为名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只要持之以恒,大人总会获胜。我发现女儿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帮助,甚至依赖上了,有时会把脚一伸:"你帮我穿鞋吧!"有时还往地上一蹲:"你抱我下楼吧!"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大人往往也乐得如此。有研究表明,富人的孩子未来成就总体上比穷人的孩子大,不仅因为他们有丰裕的物质支持,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八小时之外还要兼职挣钱的母亲,一方面给了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孩子很多自主成长的权利。
女儿第一次去上钢琴课,打开琴盖之后,父母忍不住告诉她说,你可以按这里和那里。老师说,要让孩子自己发现声音,享受声音,对声音产生好奇心,然后她就有兴趣制造声音。听起来,这又是半年弹不出一首曲子的教法。有一位母亲送儿子学画,半年之后也没见他画过一朵向日葵,还在那里把颜料随心所欲地涂来抹去,难免有些失望。女儿也上了大半年音乐课了,我有时也会问她学会了唱什么歌,玩什么乐器。但是好像这些都不是学习的重点,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他们感受节奏和旋律。我能看到,对这些孩子来说,音乐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生命。
家庭教育的三大真相合集推荐 3
1.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
尊重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在成人之下,受成人支配的。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就要满足孩子这种对独立的需求。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满的时候,成人能接纳他,体谅他。比如孩子倒水倒不好,会打翻,或者动作很慢,这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地体谅孩子。如果我们不体谅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如意,就上手替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信心。
蒙特梭利说,成人一定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对待儿童。这个“谦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成人要试图去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孩子的能力就是对儿童的态度不谦卑。
而如何去了解孩子呢?通过活动,给孩子游戏、活动的机会,抱着我不了解孩子的诚恳态度去观察孩子。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需求和能力,从而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社会交往发展等都有了清楚的认识。相反,成人不谦卑的态度则是固守成见,自以为对孩子的情况都懂,“我早知道孩子是这样”,“果不出我所料”,“我早就有先见之明”……这样就把孩子活动的兴趣、独立发展的意愿打击没了。孩子每一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明天的能力和今天的能力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
2.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家长每天要分配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在和孩子一起工作或玩耍时,要用正确的语言,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孩子多交谈,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通过与孩子一起玩耍、游戏,能了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气以及能力的成长。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孩子的快乐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3.和孩子建立弹性的亲子关系
成人要追随孩子的发展成长。孩子逐渐走向独立,成人对孩子就不必事事帮他。不要过于啰嗦,要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成长。有时孩子不愿听到家长的念叨,觉得家长老一套,不愿跟家长多谈,就是因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缺乏弹性。
有弹性的亲子关系家长了解孩子能力的发展,对孩子能做的事情能放手让孩子去做,只是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去帮助他。这样成人和孩子双方都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家庭教育的三大真相合集推荐 4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什么?特色。现在分数,其它人都是失败者。其实,孩子学的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研究生有什么价值?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家庭教育的三大真相合集推荐 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投资更是“水涨船高”。从穿衣打扮到玩具、学习用品等基本是有求必应。特别是一些家长平时没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希望通过物质条件的满足来弥补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虽然物质环境与孩子的教育紧密相关,但如果轻视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有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性格、兴趣、情绪、教育观念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等。由于家庭心理环境比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具有更为浓烈的感情色彩,因而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对孩子,有更强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因为琐事吵架,对孩子随意撒谎,与孩子对话心不在焉、答非所问,或者动辄用命令、责备、训斥等语气控制孩子,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此,重视对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家长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良好夫妻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开始,正确处理家庭冲突,确保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教育的三大真相合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