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经典大全
相关文章
知识不象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经典大全 1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3.目的: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4.简单经过:
⑴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⑵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⑶高潮: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⑷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最终失败。
5.主要内容
6.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变法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⑵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8.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经典大全 2
二、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含义: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具体指实现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西化”的过程。
探索史:1840年~1919年。经历了由技术、器物变革到政治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历程。(特点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一)洋务运动(技术变革) 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1)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主要内容: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自强”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谐音记忆:安江福)。
②后期开办民用工业:“求富”口号下创办的民用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1)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积极作用(进步性):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消极作用(局限性):
①目的: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②结果:洋务运动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政治变革)的基本史实。
1、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2、宣传阵地: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又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
3、四次上书:
(1)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
4、百日维新主要内容(1898.6—9月)
(1)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最能够体现资产阶级利益或最能反映改革性质的措施)
(3)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4、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5、性质:资产阶级改革(或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
(三)辛亥革命(政治变革)
1、了解孙中山与同盟会。
(1)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机关刊物:《民报》)(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史实。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武昌,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十几个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改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4、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他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四)新文化运动(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背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时间:1915年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
(4)代表人物: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2)后期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作用:
(积极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标注:(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是李大钊;(2)新文化运动的“新”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感悟):
1、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经典大全 3
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3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④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意义
①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各家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地位、思想主张、影响。
(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②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鬼神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④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3)影响
①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②长远: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子的地位、思想、著作及其地位
(1)地位: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思想
①核心:“仁政”学说。(含义: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发展:提出“民贵君轻”。
②性善说:提出人性本善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③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著作及其地位:《孟子》;“四书”之一。
★荀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1)思想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②主张“性恶论”。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治国思想: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评价
①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3.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老子的地位、相关著作、思想、影响。
(1)地位: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相关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3)主要思想
①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张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②政治主张: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4)思想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道家庄子的观点:“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34.列举墨子的思想并给予评价。
(1)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2)评价: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35.法家韩非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1)思想
①政治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影响
①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特点、内容、影响。
(1)背景
①客观上,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②主观上: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特点(新的主要体现):汉代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内容
①中央集权方面: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大一统。
②君主专制方面: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③伦理纲常方面:提出实行“三纲五常”。
(4)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上:从西汉时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7.什么是理学?其本质是什么?分析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简述其影响。
(1)含义: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建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本质: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出现“三教合一”。
(4)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5)主要内容
①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②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6)影响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①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现人性的庄严。
38.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进步思潮的影响。
(1)背景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腐败,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③思想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应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的社会发展观,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②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
◆政治上: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黄宗羲认为臣君平等、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察和咨询机关学校。)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上:“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顾炎武)
建立起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
(3)进步思潮的影响
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③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39.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过程,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经典大全 4
第10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2.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的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
1.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也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3.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性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完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经典大全 5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